事到如今,杨旦已经不再隐瞒,直接开诚布公。
朝堂上活跃的大小官员,如张益等人,全都是三杨的门生故吏。
大明以武开国,文官集团在洪武朝被朱元璋死死压制,到了建文朝,刚刚抬头,却出了个靖难,朱棣的做事风格完全效仿他爹,更是让人喘不过气。
一直到了仁宣两朝,文官集团在内阁三杨的带领下,才真正开始发展壮大。
三杨之中,以杨士奇为首,然而在正统八年,出了一件事,直接让这位五朝老臣晚节不保。
杨士奇的儿子杨稷仗着老爹是内阁首辅,在老家吉安府泰和县横行霸道,欺男霸女,还闹出了人命。
虽然事情很严重,可是,杨士奇作为内阁首辅,想要将事情压下来,不过是一句话的事。
问题就在于,竟然有受害的苦主绕过了当地官员,从他的老家一路杀进京城,把案子捅到了皇上面前!
这下子,事情算是彻底败露,杨稷被锦衣卫抓进京师,铁证如山,杨士奇也无可奈何,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斩首示众。
管教不严,他这个内阁首辅也没脸再干下去了,从此致仕归乡,忧虑患病,不到一年就去和他儿子团聚了。
杨士奇陨落之后,还有另外二杨,以及他的门生故吏,仍然活跃在朝堂之上。
从资历上来说,杨旦乃是杨溥之子,杨泰乃是杨荣之孙,两人一个在京师,一个在江南,只需暗中将前朝士绅联合起来,再呼应百官响应,事情就成了一半。
另一半便在于军权,文官把持朝政,但是无法左右军队。
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,都察院两名监察御史发现了端倪,准备上书告发。
于是,杨旦心生一计,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密谋,让那两名监察御史下去查杨洪的亏空!
因为兵部右侍郎吴恒已经查清楚,杨洪任大同总兵官、宣府总兵官时期,以及入朝成为侍郎以后,手底下不知有多少亏空,一查一个准。
如此既能借助杨洪之手除去异己,又能将他拖下水,简直是一举两得。
张益越听下去,眉头皱得越紧,一张脸黑的能渗出墨汁。
他万万没想到,这些人竟然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密谋造反,更可气的是,皇上还挺配合,带了几名锦衣卫就跑了。
子曰:去的时候好好的,回不来了!
“这件事都有谁知道?内阁曹公知道吗?”
张益问出最后一个问题,因为他必须知道事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。
杨旦摇摇头,说道:“曹首辅不知。”
“是不知道,还是你们策反未果?”
“压根就没有告诉他!”
“为何?”
“他是北方人,和我等不是一条心,更何况,他已经是内阁首辅。”
言外之意,就算太子登基,曹鼐也不能更进一步。
而张益不同,他现在是次辅,可以成为首辅,位极人臣。
杨旦的话还有一层含义,朝廷里的官员是分派系的,从大里说,是南北两派。
南派又可分为浙江派、淮西派、湖广派等多个小的派系,不过,这些人在对付北派的时候,立刻就会团结起来。
最显著的例子,洪武朝第一届科举,所有上榜的进士全都出自江浙一带。
为此,朱元璋只好单独弄了个恩科北场,重新择取了三百名北方学子。
在朝堂之上,南北两派一直不对付,而南派始终压着北派一头,自然不会待见曹鼐。
此时的张益已经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,策划者是以江浙派为首的,前朝三杨班底的门生故吏,他们不想看到朝廷开海通商,也不想自己的土地被征税,特别是新政以来,百姓们的生活改变很大,从而导致这些读书人的优越感逐渐丧失。
想当初,皇上为了开海,曾大开杀戒。
受牵连者数以万计,然而,最终还是遭到了这些人的反击。
在巨大的利润面前,没有人愿意退缩。
哪怕你是皇帝,也不行!
从今晚的谈话中,他还得到另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,那就是先帝的死似乎也和这件事有关。
那时候他只是个小小的修编,并不知道内情。
如果杨旦说的都是真的,他们可以联手干掉先帝,自然也可以干掉当今皇上。
张益默默闭上眼,如果是以这种方式改立新君,众臣必然会团结一致,到时候自己的话就是圣旨,比皇帝的话还要管用。
在这一刻,他突然理解了胡惟庸的心思。
在巨大的权势面前,有谁能禁得住诱惑?
杨旦等了许久,见他始终犹豫不决,便说道:“张兄你这是何苦呢?当今天子不仁,对士绅百姓横征暴敛,对我等官员更是往死里打压,扪心自问,我等值得为此人卖命吗?”
张益叹了口气,道:“你这是政变,稍有差池,便是万劫不复!”
杨旦听罢,反而笑了,说道:“内阁之中,曹鼐在漠北,于谦更远,在极北苦寒之地带兵,彭清已经下西洋了,只剩下张兄,背后又有百官和江南士绅坐镇,何愁大事不成?”
“在京师发动政变,你当三大营是摆设吗?”
“三大营?”
杨旦脸上笑容更甚,说道:“只需伪造几封奏报,说南洋诸卫所遭遇敌国偷袭,损失惨重,然后由兵部发一道调令,神机营和五军营明日便会离开!”
张益听完,脸色更加阴沉,兵部尚书于谦不在,左右侍郎便可以操纵一切,无论是伪造奏报,还是签发调令,别人都不会质疑。
他抬起眼眸,问道:“三千营在山西拉练,随时可以回京!”
杨旦回道:“三千营在漠北,不过,我们早有应对之策!”
“你说什么?”
张益大惊失色,三千营不是去山西拉练了吗,什么时候去了漠北?
“你还不知道吧?”
杨旦轻蔑地笑了笑,说道:“早在皇上离开之前,三千营就化整为零,先一步去了漠北。”
张益心中大骇,三千营去了漠北,这个消息连自己都不知道,杨旦竟然一清二楚。
岂不是说,皇上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