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们站着接旨。
李善长在心中发问:陛下是觉得我们工作辛苦,所以才给出站着接旨的恩泽吗?
那我可真是谢谢你!
“陛下有旨,着魏国公徐达、韩国公李善长,忠勤伯汪广洋……对军中各级将领退伍入职事宜,进行妥善安置,务必保证各级军官平稳过渡……原则上,将领转到地方,降一级予以使用。”
以前,朱元璋在写圣旨的时候,根本不假修辞,基本上都是大白话,有时候还能听到朱元璋骂人的句子出现,给各行省的官员上过课以后,朱元璋的圣旨倒是文雅许多。
可是,李善长、汪广洋两人都没兴趣去关注朱元璋写的圣旨文雅与否,他们现在更关注的,是朱元璋在圣旨里表述的内容。
让将领退伍,然后转到地方担任文职……这怎么可以?
除了丞相之外,根本没有让将领担任文职的这个概念,包括兵部尚书在内,都不会是武将,而是知兵事的官员。
现在,朱元璋竟然让武将退伍,然后转到文职去。
这……
且不说文官答应不答应,就说武将,他们能同意转入地方?
当将领多自在?
李善长认为,朱元璋这么做,纯属在瞎搞。
可是,这是朱元璋的圣旨,就算知道这件事做出结果的概率为零,他们还是要做下去。
刘伯温倒是很轻松,因为他在武将团体中没什么威望,朱元璋也清楚这件事,在准备这件事的时候,也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。
大家都在忙的时候,相互会认为自己是可怜人。
可如果自己依旧在忙,其他人变得更忙的时候,刘伯温就感觉很舒服。
舒服了啊!
刘伯温脸上带着笑容,对李善长说道:
“李韩公,陛下交代的这件事,做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啊。”
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,是文官之中第一人,他在文武中威望颇高,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‘李韩公’以表示尊敬。
“是啊,没那么容易。”
李善长叹了一口气,他也很头疼,为什么朱元璋没事要找这么多事情?大家安安稳稳的发展不好吗?感觉投靠朱元璋以后,自己的工作量正在成倍增加,李善长虽然认为自己能力还可以,可也经不起这么没底线的用啊。
不得不说,朱元璋在用人的时候,用的特别合理,徐达就不用说了,朱瀚之下军中第一人,汪广洋曾经又跟着常遇春做事,在军中颇有威望。
李善长更不用说,在打仗的时候,李善长负责军需调动,哪怕时局再艰难,李善长都能够让军中粮草供应充足,所以他在军中深受将领的赞誉。
至于刘伯温、胡惟庸、杨宪这三人,他们在军中的威望,不足以承担这件事。
李善长看着刘伯温脸上挂着轻松地笑容,知道他在开心什么,果断给他增加担子:“英王和陛下做事太急,政令虽是惠及民生以及大明的发展,只是让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增加了工作负担,所以伯温啊……接下来要辛苦你和惟庸、希武了,我大明读书人前往海外,务必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生活。”
被点到名字的李善长和杨宪,嘴角立刻拉了下来,刚刚还觉得自己接下来会很轻松呢,没想到李善长不要脸的把他现在的工作压到自己身上。
胡惟庸却有其他的想法,他对李善长道:“先生,您如果需要我帮忙,我可以跟着您一起去处理公务。”
“不可!”
刘伯温和杨宪齐齐出声反对。
开什么玩笑,之前五个人的工作量堆到三个人身上,如果胡惟庸再走,他们俩岂不是要被工作压的喘不过气?
李善长看着胡惟庸,这位小老乡一直以‘英王门徒’的身份自居,虽然朱瀚从来没有承认过,但应天府上下都认为,胡惟庸是朱瀚的人,也正是因为胡惟庸时时刻刻把朱瀚挂在嘴边,让李善长并不是很喜欢胡惟庸。
但也谈不上讨厌,而且胡惟庸很有能力,李善长也愿意和他成为相互不打扰的同事。
“军中将领退伍,最关键的还在魏国公、郑国公那边,我们只是出去辅佐,惟庸还是留在政务堂,先把去海外的学子安顿好吧。”
然后,李善长又多说了一句:“海外学子的安顿问题,是英王殿下着重提醒的,我们做的时候一定要事无巨细,不能让英王殿下挑出毛病啊。”
刘伯温和杨宪听到李善长的话,不由得长舒一口气。
还好,李善长拒绝了胡惟庸。
而胡惟庸听到李善长提起朱瀚,立刻也不再提去军中帮忙的事情了:“李韩公说的对啊,我要先把英王殿下的事做好,免得再被训斥,英王殿下信任我们,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们去做,我们怎么好让英王殿下失望呢?”
说到这儿,胡惟庸顿了一下,然后对李善长和汪广洋说道:“既然如此,我们为什么不先把英王殿下安排的事先做好再去军中呢?先生您不是说,军中将领的问题,主要还是魏国公、郑国公来做么?”
“……”
李善长脸色不由得一黑。
你胡惟庸现在这么清醒干什么?
难道我能告诉你,我现在只是想回家多休息几天么?你胡惟庸年轻气盛,多干点工作身体扛得住,我李善长都一大把年纪了,偷懒休息几天怎么了?
汪广洋是个老实人,他的想法和李善长一样,都是想多休息几天,面对胡惟庸的询问,汪广洋支支吾吾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,李善长脸色向下一拉,然后对胡惟庸说道:“惟庸,你别想这么多没用的东西了,赶紧去干活吧,英王殿下还等着你拿出安顿海外学子的章程后去汇报呢。”
“嗯,这的确很重要。”
胡惟庸面色一正,严肃的说道:“请先生放心,我一定不会耽误英王殿下的大事的。”
……
东瀛,倭岛。
如今,东瀛已经属于大明的管辖,朱瀚对倭岛的关注,是仅在殷州之下的,除了殷州,就属东瀛的驻军最多。
倭岛的女人,基本上都成为了大明驻军的仆女,至于男人……那就是绝对的末等地位。
他们能活着干活就不错了,如果做的不好,不给饭吃也是常有的事。
如今,驻扎在倭岛的,是曾经投靠朱元璋的方国珍部。
方国珍以前是贩卖私盐出身,被仇家告发后,不得不在江浙地区落草为寇,后来变成起义领袖之一,在原本的历史中,方国珍是个在大明和元朝之间反复横跳的二五仔,但在现在的历史中,方国珍就是被朱瀚一棍子锤懵的废物,直接选择五体投地的投靠大明。
方国珍落草为盗,海盗的盗。
凶狠残暴,无恶不作,按理说这样的人死不足惜,但朱瀚并没有立刻处死方国珍,而是把他赶到倭岛。
恶人自有恶人磨,倭岛的小鬼子,就得需要方国珍这样的恶人去对付。
而且,朱瀚告诉方国珍:“你在倭岛上,怎么为恶我不管,但你这倭岛王的身份,只能到你,想让你的儿子好好活着,就让他留在大明本土,跟着你去倭国,他会比你死的更惨。”
朱瀚告诉方国珍的话,是实话。
对付倭国小鬼子,方国珍一个人完成就够了,他在倭岛做出再恶的事,朱瀚都不会管。
但是,小鬼子总有死绝的那天,等小鬼子死完以后,倭岛上还需要方国珍这样的恶魔吗?
不需要!
到了那个时候,朱瀚就要一视同仁,不会再在倭岛再造杀戮了。
到时候把汉人逐渐迁过去,岛上的大明将士和倭岛女人的后代们会逐渐占据倭岛,以后在倭岛上生活的,没有倭人!
不可能!
方国珍作为大恶人,自然能明白朱瀚的意思,朱瀚这是要让倭岛上的小鬼子灭族,心中在惊惧朱瀚心狠手辣之余,也老老实实按照朱瀚的安排,把自己的后代放到应天府,自己带着曾经的手下到倭岛上杀人。
沙启亮,北平城走出来的学士,他和自己的五位同窗一起选择到东瀛为官,一是这里距离大明本土比较近,二是因为倭岛以前就有存在过,也和隋、唐、宋这些前朝有过交流,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,治理起来相对比较好开展工作……这个时候,就不用提什么高丽了,因为现在那片地方,已经是大明的本土了。
在倭岛办事可能会方便些,这只是沙启亮在没登岛前的想法,等他到了倭岛,却发现这里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。
倭岛,就是一片人间炼狱。
岛上的倭人衣衫褴褛、骨瘦如柴,还不停的被监工甩着鞭子,干活稍有懈怠,上去就是一鞭子抽在身上,直接把人抽倒在地。
沙启亮和他的同窗一路走过去,看到很多倭人都在挖木头、搬石头,盖房子……在几条街道的尽头,是弥漫着臭味的大坑。
里面埋着的,都是尸体。
啊,这……
这一天,沙启亮和他的同窗趴在营地里吐了一夜,甚至有同窗因为受不了惊吓直接发烧,昏迷不醒。
不过,在倭岛上的大夫很快就过来给他们看病,并且送来了非常昂贵的药材让他们使用。
这个时候,沙启亮才知道,在倭岛上的大明人和倭人,是完全两种人……甚至,倭人都算不上是人,为什么会这样?
沙启亮感觉痛心疾首,他一直以为大明向来是以德服人,对外也是以教化为主,却没想到是直接杀人。
倭岛还是距离大明比较近的海外,那在更远的地方呢?
会不会更加凶残?
沙启亮只感觉自己的三观都崩塌了,他一直以为的大明,和想象中的大明,根本就不是一回事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海外的大明,还能称之为大明吗?
“启亮兄,我现在终于知道,英王殿下为什么要派遣学子到海外了,这不是给我们锦绣前程,这是给我们挖了一个坑!”
病倒的学子很是虚弱,言语中也带着懊恼:“这里只是在杀人,永远都是在杀人,英王殿下说,谁在外面干得好,他就让谁回本土,可他怎么评判治理一个地方治理的好?难道就看谁杀人杀的多?”
有人在质疑朱瀚,也有人在分析朱瀚为什么让他们到海外来的原因:“英王殿下让我们到海外来,是不是因为他知道了在海外的将领做了太多枯恶不悛的事,英王看不下去了,所以让我们来对地方进行治理的?”
沙启亮一开始也在质疑朱瀚让他们来海外的目的,可听到同窗的猜测,他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是的,没错,英王殿下让我们来海外,是为了杜绝海外将领再造杀戮的。”
说完,沙奇里顿了一下,随后说道:“诸位兄台,你们想想,英王殿下宅心仁厚,他连俘虏的蒙元人都没有杀,如今的大明,有多少人是曾经的敌人?英王却都放过了,他一直在照顾国内的百姓,一直想让咱大明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……英王所做种种,都可以称之为完人,他又怎么会在海外造杀戮呢?”
“对,英王殿下绝不是这样的人,必然是军中将领杀戮成性。”
“听说在倭岛的是镇海公方国珍,他以前就是十恶不赦的海盗,必然是他擅自这么做的。”
“我们要弹劾方国珍,决不能让他们再屠戮倭岛的百姓了。”
正当一众学子激烈讨论的时候,方国珍从外面走了进来。
方国珍不高,但却满身横肉,仿佛整个人是在横向发展一样,以前的方国珍很瘦,可在登上倭岛以后,方国珍就迅速胖了起来,整个人像是一堆肉山似得。
“诸位学子,我是方国珍,也就是你们口中要被弹劾的人。”方国珍见到这些学子很客气,哪怕这些学子对他横眉冷对,方国珍脸上依旧挂着笑容。
没办法,朱瀚亲自给他写信,让他照顾好到岛上的学子,方国珍岂能不尽心尽力?
只不过,这个开始,并不是很美好,来的学士、学子因为见到太多杀戮,对方国珍很是厌恶。
“大家不要可怜这些倭人,他们就不配称之为人。”
方国珍对这些学子解释,“我在江浙的时候,遇到过这些倭人,倭人也在我中原大地呆过,不过他们不是使者,也不是商人,而是海盗,他们通过劫掠大明人为生。”
顿了一下,方国珍继续道:“不知道,你们中有没有齐鲁人,当年倭人在齐鲁的莱州府,可是杀了不少人的啊。”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bi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bi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