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1章双角子宫
因为中间耽误了近两个小时,陶乐等人到达目的地附近的时候,已经到了晌午。
龙烈村是加腾热乡所属的六个村子之一,就建在乡政府后身的山坡上,车子上不去。
司机不是第一次来了,他主动担起了向导一职,带着陶乐等人向山上而行。
上山的路很陡,路上满是村民与牲畜踩踏而成的、厚厚的碎石与泥土的混合物,踩上去会扬起强烈的粉尘。
整条路上都没有树木。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,感受到的并非冬日暖阳,而是上晒、外冷、内热、外干、内湿的难言体验。
陶乐因为体质过人,感觉还好,石有节和谢宝树作为男士,也勉强还能坚持,常胜男与两个护士,就有点吃不消。
陶乐就主动接过了常胜男的医疗箱,又背上了护士们抬的药品箱。
“陶大夫,我没事,您可别累坏了。”小陈反应过来,连忙用力地抓住药品箱,想要拉回来——结果却纹丝不动。
“我没事。”陶乐说道:“路还很远,要是再不快点儿,就吃不上饭了。”
她的话音一落,谢宝树的肚子立即不争气地响了起来,他是真的饿坏了。
大家冒着烈日,踩着粉尘,沿着不规则的“之”字形山路向上爬,中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拐,还途经了一片坡路约为70度左右的灌木从。
这种地方,人走在上面根本无法站立,只能斜斜地望上靠,脚上无平地,脚脖子都是歪着的,还总是不断地往下滑。
好在爬过这片灌木丛,就到了龙烈村。
村长次成多吉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医,同不少村民一起,站在村口处迎接他们。
哈达系上了脖颈,青稞酒也喝下了肚子,陶乐等人便被请到了村长家里。
吃过了一顿简单的藏式午餐,陶乐等人便投入到了义诊之中。
他们分兵两路,石有节、谢宝树与护士小陈是一组,陶乐、常胜男与小林是另外一组,分别由当地人带着,走家入户上门问诊。
陶乐这一组,由村长次成多吉亲自带路。
“村里一共就三十二户人家,正好一百零八个人,凑成了一个水泊梁山。”次成多吉的普通话说得极好:
“不过很快就不是这个数了,村里马上就会添丁进口。”
“哦?是有孕妇要临产了?”
“是啊。”次成多吉笑着说道:“布鲁的妻子怀孕九个月了,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兴奋得什么似的——你们既然来了,就去帮着看一眼。”
“做产检了吗?”常胜男下意识地问道。
“呃,没有。”次成多吉顿了顿,说道:“先前你们过来发的宣教册,我都分发下去了,内容也给他们讲过了,可是根本没人听。”
“虽说现在去院里生宝宝免费,但每次检查可不免费,还得走百多公里的路,谁爱找这个麻烦。”
“多少年了,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,挺一挺也就过去了。”
他说到这里,已经到了布鲁家门口。
这是一座不大的平顶碉房,是除了帐篷之外,藏族最常见的民居样式。
一个年轻男子闻声开门,将她们迎了进去。
入了门,便是一间宽敞的厅堂,中间设着铁制的火炉,还有烟囱通向外间。
布鲁的妻子挺着肚子,正在用力地搅打着酥油茶,然后将它们倒到杯里,分送给大家。
陶乐接过了茶,目光微微闪动,直接把茶放到一旁,起身握住了她的手。
“你的脸色不太好。是不是肚子不舒服?”
这句话,她是用藏语说的,语气十分温和。
那位妻子一手托着后腰,一手抚着肚子,说道:“也没有多难受,就是最近稍微有点憋闷,身上也没有劲儿——阿妈给我说都是正常的,等孩子生出来就好了。”
她看着自己隆起的肚腹,目光温柔恬静,显见是对其中的小生命,充满了欢喜与期待。
陶乐就叹了口气。她刚才用金手指看得清清楚楚,这位年轻的藏族女子,肚子里的情况可并不是那么简单。
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造成了子宫过小、或者没有完全封闭的现象,就是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。
它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症,但却不代表没有。
眼前这位女子就属于这种情况。她的子宫底部两侧,没有完全封闭,像是向下突出了两个角,所以被称为双角子宫。
有这种子宫的女性,平时并没有什么不良的感觉,也不影响正常的结婚、怀孕,只是在怀孕之后,却会引起流产、先兆性早产,甚至子宫破裂。
她的孕期已经达到三十六周,从金手指界面上看子宫下部已经不堪重负。要是再不就医,等着她的就是子宫破裂,一尸两命。
“我帮你把把脉,看看孩子怎么样。”陶乐想了想说道。
医生在藏族群众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,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。她这么一说,女子便老老实实地伸出了手腕,让她施为。
脉像沉而滑,细而数。表明女子气血不足,与金手指显示的轻度贫血相对应。
她沉着脸,半天没有说话,让布鲁的笑容,凝固在了面上。
“曼巴。”他的声音干巴巴地:“是不是有什么问题.”
“是有问题。”陶乐直接点了头,把锤子敲了下来:“你妻子这一胎,不能留在这里生,必须去医院剖腹产。”
她没有作更多的解释。什么双角子宫,会引起哪些危害,很多专业术语没法精准地翻译成藏语,就是勉强译了也没有意义。
经过这几天的急诊适应期,陶乐已经对藏族同胞有了相对深厚的了解。
他们对于医生,有着一种特别的尊重与信任。
并不需要你讲得太多,太细,太专业,那样他们只会睁着茫然的双眼,并不能完全理解你的意思。
但在配合方面,他们却是最好的患者与家属。
不管听得懂还是听不懂,只要是医生说的治疗方案,他们基本都会毫地保留地接受,并且无论结果如何,都不会怨怼到医生身上。
这中间也有例外。比如受到家庭经济等因素影响,会有放弃治疗的先例,但那都是之前的事了。
自从“乐穆基金会”出台以来,凡是想要半途而废的病患,都被愿意各种兜底的基金会挽留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