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1章诸侯讨董(二)
又一个月后
由于董卓纵兵劫掠、挖人祖坟、夜宿后宫、废立天子、出身低贱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,天下士族对他的反感度越来越高。
最终,在酝酿了几个月以后,关东士族在臧洪的倡导下纷纷声讨董卓,并且遥尊渤海太守袁绍盟主。
不过虽然士族们都声讨董卓,但实际起兵的只有十几个。
即便是这十几个起兵的,他们起兵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去前线混一混名望,以后见到别人也能吹嘘“我也是上过战场,打过奸臣董卓的名士,必须要青史留名呀”。
跑到前线吃喝玩乐混日子的其实都算有心了,毕竟有些诸侯更厉害,直接挂名参战。
我向董卓宣战了,但我不派一个兵,也不支援哪怕一粒粮食,我只在嘴巴上参加讨董。
比如荆州刺史王叡,他是琅琊王氏的家族子弟,也向董卓宣战了,但不肯派兵去打董卓。
又比如南阳太守张咨,先是向董卓宣战,顺应一下潮流,然后就玩中立,不打董卓,也不支持董卓。
又比如辽东王家,向董卓宣战了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派兵是不可能派兵的,粮食一粒都没有,最多派个家族子弟给你们关东联军当谋士,去你们军营里混饭吃,王家还要继续在东莱地区搞土地兼并,哪怕群雄讨董了,王家还要坚持不懈搞土地兼并。
雒阳
大将军府
砰!
“啊啊啊啊啊!”
“都在骗我,都在骗我!”
“这些士族果然没一个好东西,他们都该杀!”
“我到底哪里对不起他们了,给他们高官厚禄,他们的要求我都尽量满足了,为什么还要反对我?!”
“该杀未杀之人满坑满谷,满坑满谷啊!”
“我要把他们杀得干干净净!”
要问现在的董卓有多愤怒,可以打个比喻。
你一厢情愿地觉得对方是跟你互相信任的好兄弟,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都分享给对方,结果在自己放松警惕的某一天,对方突然带着一群人过来干你。
“相国息怒。”谋士刘艾从旁劝说,然后出谋划策道:“没有人比我更懂关东士族,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,所谓的联合也不过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刷一刷名望罢了。”
“相国只需要将正在攻打白波贼的牛将军调回来,同时守备好雒阳的各个关口,再静观其变。”
“如果他们打了一下就退兵了,那我们就继续霸占雒阳。”
“如果他们要坚持打下去,那我们就把雒阳的财富搜刮干净,把人口都迁徙到更加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,留一座空城给他们,同时跟西凉的羌胡叛军联盟。”
“那时,关东的那群乌合之众,必然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厮杀。”
“届时,相国您只需要在关中地区,高筑墙,广积粮,缓出关,慢慢积累实力和底蕴,过个十几年,等到关东鼠辈们在自相残杀中两败俱伤时,您再统率精锐之师出关东进,则必定能扫平天下,再造乾坤!”
刘艾的这一番谋划让董卓眼前一亮,他对刘艾笑道:“知我者,唯有先生一人耳。”
“不过事情也并非完全没有缓和的余地,在做这些准备的同时,相国您也可以写信给袁绍等人,向他们继续释放善意,愿意与他们和解。”刘艾补充道。
他虽然是董卓的谋士,但并非忠于董卓,只是在其位,谋其政。
是董卓手下时,就给董卓出谋划策,如果董卓不小心呜呼了,那就继续给新的权臣出谋划策。
任它风吹雨动,唯有见风使舵。
我不在乎主公是谁,我只在乎我是不是谋士。
董卓阵营的人整天想着祸害完雒阳就赶紧跑回关中窝着,根本没信心跟关东联军打。
关东联军只想去前线吃喝玩乐,混一混名望,同样不想真的跟董卓打生打死。
双方就如同一对卧龙凤雏,互相秀下限。
不能拼命,拼命还怎么赚钱?
赚钱嘛,不寒碜!
董卓不想真打,关东联军也不想真打,双方都在互相打假仗。
正当董卓焦头烂额时。
王府
“我的任务完成了,也该回辽东了。”
王允收拾着东西,一个月以前他就准备离开雒阳这个是非之地。
但在临走前,他想要再努力努力,比如偷偷地把雒阳藏书阁的书搬走,然后带回王家庄园珍藏起来,成为王家的文化传承。
为了不引人瞩目,这一个月里,他每天只偷偷地带走两三卷书,持续一个月时间,终于从藏书阁带出来八十卷书籍。
这些书籍大部分都是医家典籍,掺杂着几本道家典籍。
这并不是因为藏书阁只有这两种典籍,而是王允故意挑医家典籍去“捡”,实在没得“捡”了,才“捡”了几本道家典籍出来。
至于法家典籍和儒家典籍,优先性比较低。
王家自己的愚民术比几百年前的法家完善多了,所以用不着特地去“捡”法家典籍。
至于儒家典籍,王家暂时也用不着那么多贪官去赚钱,所以优先性同样很低。
然而,等到王允来到城门口时。
“司徒往何处去?”李肃拦住了王允。
“老夫年迈,回乡养老矣。”王允解释道。
“相国有令,未经相国准许,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,还请司徒回去吧。”李肃恭敬道。
“啊这……”王允不知所措,他拿出一罐琼浆酒诱惑李肃道:“还请将军通融。”
李肃也曾经从董卓那里分享过琼浆酒,体验过一次后就欲罢不能。
然而,他的欲望控制能力比董卓强多了,因此咽了咽口水,最终还是忍住了。
“请司徒回去吧。”李肃再次恭敬道。
“看来这琼浆酒的药效还是不够强啊,喝过的人居然还能靠着意志力抵挡住诱惑。”王允在内心这般叹息着,最后也只能带着这些装着布袋子里的书籍回到王府。
在回到王府的路上,正见得许多人敲锣打鼓,吹奏欢快的乐器。
“这是又有哪家姑娘婚庆了?”王允对马夫问道。
他这一个多月忙着在雒阳藏书阁“捡”书,对最近发生的事不是很了解。
“回禀司徒,是蔡侍中(蔡邕)的女儿与卫家少君婚姻。”马夫回道。
蔡邕的女儿蔡琰才十四岁,却已经长得沉鱼落雁,又饱读诗书,是许多少年的梦中情人。
而卫家少君卫仲道则是一个传统的儒生,身体虚弱,看起来病恹恹随时要挂的样子,也不知道蔡邕为何愿意将自己的女儿蔡琰嫁给这么一个病秧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