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4章百年山东(十九)
半年后
燕国三百六十五年秋(575年
周国发兵十八万,东出潼关,攻打河南之地。
几乎又是倾国之力,但是士兵们的质量要比上次的二十万高多了。
其中,皇帝宇文邕本人亲自统领六万大军围攻洛阳,齐王宇文宪领兵两万攻打黎阳,梁公侯莫陈苪领兵两万扼守太行陉,申公李穆领兵三万封锁河阳的交通要道,常山公于冀领兵两万攻略颍川汝南等地,随公杨坚领三万水兵进入黄河水道。
这个部署很是常规,属于经典的,主力围攻敌人的重要城市,偏师堵住敌人援军的各个通道,还有偏师趁机横扫敌人防备空虚的城池,并且还留了杨坚的三万水兵作为战略支援力量。
太行陉的山路被堵住,河阳、黎阳渡口被堵住,黄河水道也被堵住,大粮仓颍川汝南被横扫,重要城池洛阳被围攻。
只能说,这一次东征,宇文邕非常求稳,他的军事部署,非常规规矩矩,属于老老实实按照兵法进行。
如果让王珏看到这样的打法,只会摇摇头不屑一顾。
打仗还需要十八万大军?
给我五千精锐,我能横扫天下!
堵什么?守什么?稳什么?
直接千里突袭邺城,一切战术转换家,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!
什么?你还需要后勤民夫运输粮草?
这可真是浪费行军速度!
有时间等那些慢腾腾的民夫运输粮草到前线,你不会吃敌人的肉肉吗?蠢!
不敢喝血吃肉,不敢喝尿吃屎,你在这里打什么仗?过家家吗?
后勤是什么?敌人就是我的后勤!
不过,并不是人人都喜欢王珏那种军事冒险型打法,宇文邕作为一国之君,他不敢拿国运冒险,自然更加偏向于步步为营型打法。
当听闻宇文邕东征的消息时,齐国皇帝高纬只是不停地催促将领们去前线抵御,本人则继续夜夜笙歌。
听闻周国东征,燕煦也动起了趁机攻占青州的想法。
“齐国主力必然都被调遣到洛阳一带跟周国决战,无暇顾及山东之地,这是我们趁机占领山东之地的大好时机!”
燕煦把自己的想法递交到了议会,一个多月后,大议会才召开,贵族代表和行会代表们通过了他的西征山东军事计划。
然而,正当他调动兵马准备西征时,来自中原的消息再度传来。
宇文邕突然染病,在占领洛阳以西的众多城池后,便退兵回到了关中。
自己突然染病,加上申公李穆没能堵住河阳通道,导致齐国援军从河阳抵达洛阳,所以求稳的宇文邕干脆就不想打了,生怕战事出现意外。
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战争,也让周边国家都松了一口气。
眼见周国退军,齐国继续内斗,皇帝高纬继续醉生梦死。
陈国皇帝陈顼,则死死盯着地图上的淮北以及河南,上次趁着齐国在杀害兰陵王后引发的内乱,他收复了淮南,现在,他还想继续收复淮北。
此刻
燕都
“这宇文邕,真是扫兴,打到一半突然撤兵,唉……”
燕煦很是气愤,自己好不容易获得议会批准,调兵遣将完毕,马上就要出发了。
结果周国就撤兵了,导致燕国偷袭山东之地的军事计划也只能取消。
毕竟燕国是不可能跟齐国死磕刚正面的,那样只会白白损耗自己的国力。
除非是齐国主动死磕燕国,否则燕国根本没兴趣把大量人力物力都消耗到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上。
但是已经好不容易调兵遣将了,总不能空手而归,那不是让将士们白白集结吗?
思前想后,燕煦决定攻打高句丽,并且上报给了九卿,又通过了议会的同意。
别说高句丽想不到燕国会突然打他,就连燕国自己也想不到自己会突然打高句丽,实在是事发突然。
来都来了,总得打一个目标才行,不然就白来了,打不过齐国,还打不过你高句丽?
数以千计的大军,在高句丽伪军的带路下,一路朝着森林沼泽而去。
行军不过数日,便有许多士兵在森林里感染疟疾,还有很多仆从兵深陷沼泽地,被沼泽吞噬。
最后也仅仅只是找到了一个高句丽的小村落,把村落里的几百个高句丽人抓起来当奴隶。
这次出征,简直血亏,一个高句丽城池没攻下来,只是抓了几百个奴隶,但是却有两千多士兵死于瘴气、疟疾和沼泽,抓来的奴隶还没死的士兵多。
燕煦越想越气,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小型城池,就当作是燕国新开垦的定居点。
死了这么多人,如果连个定居点都没有开辟,那实在是脸面无光。
大部分士兵回到了燕都,只有一百个禁卫军被留在这个新开辟的定居点,监管着几千个仆从兵和几百个奴隶,让他们建造一座小城池。
只等城池建设好,就从辽东移民人口过去开荒。
然而,等到燕煦解散军队后,短短一年时间过去,中原的消息又传到燕国。
周国皇帝宇文邕,再次御驾亲征!
“再等等,等他们真的打到白热化的时候,我们再动手偷袭山东,不然又会像上次一样,空手而归,还在森林沼泽面前吃大亏!”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过后,这一次,燕煦不再冲动,没有急着出兵攻打山东。
然而,在燕都的青楼赌场内,文人雅士富商们,正在讨论着周齐两国的战争。
只见空中悬挂四张地图,四张地图分别面向四个方向,都是中原地图。
青楼和赌场是一起经营的,青楼的主人以【周齐战事】作为赌局,邀请燕国众多雅士们在这里赌一赌哪个国家能赢。
一众雅士们纷纷下注,有压齐国赢的,也有压周国赢的。
一些书生还在青楼内侃侃而来,用自己的见解分析着两国的战事,分析完还看着那些青楼妓女,想要用自己的才华,去征服这些妖娆女子。
“齐国昏君在位,必败!”
“不不不,一个国家能不能赢,关键在于国力,而不在于一个君主的昏庸或英明,我认为,周国,必败!”
这时,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书生来到青楼内,他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