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1章共和国与皇帝(十二)
燕国四百四十二年春(652年)
曲阜城
由唐帝国主持的【论道会】召开。
在论道会上,由唐帝国扶持的孔氏家族,当场宣布:“燕国是蛮夷之国,大唐才是华夏正统!”
唐帝国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
当初燕国趁着中原处于南北朝分裂的机会,建立了自己的舆论话语权。
如今,唐帝国也开始趁着燕国内乱之际,建立自己的舆论话语权。
不仅如此,天皇李治,雇佣了许多关中士人,大肆鼓吹大唐的开明君主专制,并且嘲讽燕国,编撰燕国笑话。
在会议上,有从燕国逃难来唐帝国的燕国书生,大肆抨击议会制的黑暗,并且写下了许多燕国的黑暗现实。
“社会不能只有赞美,如果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!”
这位燕国书生写下一本《海殇》,认为燕国之所以如此腐败黑暗,都是因为太过依赖海洋,一个海洋文明,注定不会有发展前途。
他认为,对燕国共和制不能只有赞美,要有批评的自由。
批评完以后,他便搂着唐帝国朝廷送的舞女去欢愉快乐了。
唐帝国也效仿燕国,给这位燕国书生颁布了《夫子文学奖》,赞美其“敢说真话”“忠言逆耳”“为民请命”“真正的勇士”。
除了《海殇》,还有《历史的终结》,由唐帝国的丞相长孙无忌编撰。
“开明君主专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,当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时,已经来到了最终阶段。”
曾经何时,燕国也有人写类似的书,认为议会共和制是历史的终结。
如今,随着燕国的衰落内战,舆论话语权被中原夺走,现在轮到中原开始写这种书了。
不仅如此,在燕国国内,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也在反思。
“是否要放弃落后愚昧的议会共和制,向中原先进的开明君主专制学习?”
“或许我们燕国人真的有民族劣根性,要不然为什么打不过唐帝国?”
“唐帝国是真正的文明,我们不应该妄自尊大,应该放下偏见,向唐帝国敞开怀抱,迎接大唐天兵前来拯救我们。”
发生这种事情也很正常。
失败者会反思自己的一切,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落后愚昧的,认为胜利者的一切都是优秀的。
以前燕国是胜利者,所以天下人都认为燕国的议会共和制比中原的开明君主专制更先进。
现在大唐是胜利者,所以天下人都认为中原的君主专制比燕国的议会共和制更先进。
到底谁更先进,靠辩经是辩不出结果的。
赢,就是一切!
一切,都是为了赢!
胜者才有资格书写历史,败者只能进入骨灰盒!
当论道会召开之时,辽东大地的战事已经进入白热化。
辽北平原
“杀!”
踏踏踏!
上千名扶余骑兵找到了唐军的一条粮道,对运粮唐军发起了偷袭。
领头的将领,正是扶余国王燕渝,国王陛下亲自领兵作战。
东北有孤忠,敌围若铁屏,万里一孤城,尽是扶余兵。
在这场收复失地战争中,扶余国,为了燕国,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
面对唐军的围困,已经燕化的扶余人,宁死不降,死守城池,哪怕断尽粮绝,宁愿把城中家属吃掉,也绝不向唐帝国投降。
国王燕渝,身上已经有了许多伤疤,一只眼睛还被唐军箭矢射瞎。
“些许小伤,何足挂齿!”
“为了天下,何惜一命?”
燕渝以寡敌众,屡战屡败,但是始终不肯投降,牵制了唐军数万大军。
燕渝拔出插在眼球上的箭矢,哈哈大笑,把眼球咽入肚中,不顾流血不止的眼窝子,剑指前方,大喝:“随寡人冲锋!”
在大禹城的城外
顾炎武带着一伙乡勇,成功埋伏了一伙伪军。
这些伪军不久前还在周边乡村烧杀抢掠,有侥幸逃出的乡民,找到了顾炎武的“英勇救世军”,请求顾炎武帮忙。
顾炎武准备了几天时间,准备等到这伙伪军离开城池,来到乡下继续劫掠。
没有城墙的保护,顾炎武可不会害怕这群伪军。
已经六十多岁的他,带着乡勇们杀向伪军。
“杀!”
【英勇救世军】士气高昂,火铳齐发。
砰砰砰!
伪军们士气低迷,被一轮火铳射击就打得溃败。
像顾炎武这样的民间游击队,可谓是数不胜数,但是顾炎武的这支游击队,绝对是最出名、战斗力最强的。
在辽西走廊,唐军民夫们正在源源不断地把河北粮食运往辽东。
然而,当他们路过狭窄的山谷时,从天而降各种滚石、木头、箭矢、瓦罐火雷(原始火药炸弹)。
前方的道路也早就被游击队挖得坑坑洼洼,导致唐帝国的运粮队难以前行,不得不重新修缮道路。
然而,唐帝国刚刚修好的道路,游击队们过几天又会把道路破坏得坑坑洼洼,让唐帝国的运粮队寸步难行。
身处最前线的唐军主力,迟迟吃不到河北的粮食,只能在辽东烧杀抢掠,这自然引起了燕国人民更大的仇恨和反抗,各种各样的民间游击队就更多了。
哪怕是攻打漠北的突厥人,大唐也从未感觉如此吃力。
突厥虽然表面看着强大,但是只要击败他们的可汗,其余突厥部落就会臣服,因为突厥人没有民族意识,他们不认为可汗与中原皇帝有什么区别,对于他们来说,臣服可汗与臣服中原皇帝,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而燕国看似兵力很少,好像很弱,但是真打进燕国以后,唐帝国才发现非常艰难,宛如汪洋大海般的游击队治安战,源源不断的反抗力量,永远镇压不完的叛军,到处都是坚固的城防。
“树在说话!”
“石头在说话!”
“附近的山洞在说话!”
“脚底下的大地也在说话!”
燕国人躲在地道中,躲在森林中,躲在险要之地,不断地埋伏着落单的唐军士兵。
唐帝国深刻感受到了,一个拥有自己民族意识的国家,是多么地难以征服。
而在这样的窘境下,女皇的主力已经收复三韩许多城池,现在正朝着平壤地区而来。
女皇将自己的五百无忧先锋者,平均分配到每一支小分队,让他们教育自己小分队的军官士兵,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,约束他们的军纪,引导他们不扰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