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6章吴国三十三郡
“大王,臣以为,这一回我吴国从齐、宋、鲁、卫四国共得到了三十九座城邑,可再增设两个郡!”
听见伯噽的这一主张,庆忌不由得陷入了沉思。
按照庆忌原来的一贯做法,若是还不能确定,吴国可以一直占据那个地方,基本上是不会设立郡县,进行直接治理的。
但,眼下列国已经再无实力跟吴国抗衡,估计也不敢出兵侵占属于吴国的城邑土地,只能苟延残喘下去了。
既如此,庆忌又何必有诸多的顾虑?
饶是如此,这一回吴国从齐、宋、鲁、卫四国那里得到的城邑土地,还是太过分散了。
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,庆忌终于做出决定。
“彭城、萧、吕、幽丘,以及故陈之地,并入泗水郡。”
“朝歌、五鹿、桐、茅丘等七座城邑,并入清河郡。”
“齐国割让的重丘、夷仪、黄、聊、棠、清等十五座城邑,还有鲁国割让的须居、咸丘、桃丘等七座城邑,合成一片,设‘济北郡’!”
顿了一下,庆忌将目光放在了公子鸿的身上,道:“吴鸿,由你出任济北郡郡守!”
“儿臣领命!”
就这?
公子鸿还是有些心虚的。
毕竟,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章与公子熙,都手握重兵,加了大都督衔,位高权重。
就公子鸿几乎“一无所有”,实打实的一个郡守,仅凭些许郡兵,能在关键时刻,挡得住列国的进攻吗?
要知道,吴国的济北郡,那可是跟齐国、鲁国、卫国、中山国接壤的一个郡。
要是没有重兵把守,如何遭得住?
庆忌似乎是知道公子鸿的顾虑,于是缓声道:“吴鸿,寡人赐你一柄尚方宝剑,可先斩后奏,有节制济北郡以及河北三郡诸军事之权。”
“诺!”
公子鸿这才欣然领命。
如果按照庆忌的这种说法,要是公子章与公子熙不服气,关键时刻不愿出兵帮助公子鸿。
公子鸿可以拔剑砍死他们,再夺了兵权……
当然,以公子鸿的性格,绝不会干出这种离经叛道的事情。
尚方宝剑,本就是有着“如寡人亲临”的重要意义。
此时,在增设了济北郡以及河北三郡之后,吴国已经拥有整整三十三个郡,分别是:吴郡、会稽郡、九江郡、泗水郡、闽中郡、庐江郡、苍梧郡、南海郡、象郡、桂林郡、南郡、南阳郡、豫章郡、黔中郡、滇郡、交趾郡、汉中郡、衡山郡、武陵郡、三川郡、淮水郡、巴郡、蜀郡、长安郡、上郡、陇西郡、河东郡、颍川郡、上党郡、济北郡、清河郡、恒山郡、太原郡。
人口方面,庆忌自己保守估计,应该超过了两千五百万人。
毕竟,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,吴国的人口户数是:约四百零五万余户,二千一百六十二万余口!
现在增加了故赵之地(河北三郡),以及齐、鲁、宋、卫四国被迫割让的三十九座城邑,为吴国增加三四百万的人口,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因为战乱的缘故,只是丁口锐减,老弱妇孺还能好端端的活着。
“大王,近日来,韩魏两国派了使者入咸阳,皆欲尊大王为‘帝’,号‘吴帝’,请大王御极而称天子,取代周室,成为天下共主,以便于号令诸侯,君临天下!”
太宰计然神色有些激动的道。
闻言,庆忌只是淡淡的一笑,说道:“帝?帝之名分,与寡人何加焉?寡人听说了,韩君、魏君意欲跟东方诸国一般相王,只是碍于寡人,碍于大吴,怕是不能成行。”
“让寡人御极称帝,他们也好称王?”
庆忌恰恰是看出了韩魏两国的国君那一点小心思。
韩国、魏国距离吴国太近,不敢妄自尊大,实属正常。
眼看着原本跟在一个起跑线上的卫国、燕国、宋国等诸侯,一个个都称王了,自己还是一个周天子册封的子爵,这怎么说得过去?
嫉妒使人面目全非。
五国相王的时候,韩魏两国也想掺和进去,一起出兵伐吴,奈何在边境上一直驻扎着吴国的重兵。
哪怕是在中原爆发大战的时候,屯驻在河东、颍川的吴军都是按兵不动,这让韩魏两国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时至今日,屯驻于边境的吴军已经撤回,让韩魏两国松了口气。
但,现在吴国要进攻韩魏两国,甚至是灭掉韩魏,不过弹指可定了。
不是庆忌瞧不起韩魏两国,实则是两国绑到一起,还不够吴国打的。
称王?
韩魏两国何干敢称王?
名位这种东西,古往今来就很是让人垂涎。
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
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战略。
前两项做起来不难,最后一项“缓称王”,往往是最难的。
如元末乱世当中的朱元璋,身边的人一个个劝进,周围的各路枭雄是纷纷称王,以至于称帝。
比自己势力小的反元义军首领都敢于称王,这让朱元璋怎能不羡慕?
怎能不心动?
然而,朱元璋却是忍住了。
而现在,庆忌面对御极称帝,改朝换代的诱惑,能把持得住吗?
隐约之间,庆忌的心里也在躁动。
那可是天下共主的位置!
诚然,天下之主,与天下共主一字之差,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位置。
但,以庆忌的文治武功,吴国的雄厚国力,他要称帝,谁敢反对?
谁能阻止?
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了,庆忌甚至想利用周天子,都已经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。
“二三子以为如何?”
此时,见到松了口的庆忌,朝堂之上,公卿大夫们的心思一下子活络开来。
庆忌要是称帝的话,就是天下共主,取代了周王室,让吴国从一个诸侯国,成了一个跟夏、商、周一般的国朝!
这可是莫大的成就!
作为庆忌的宠臣,伯噽立即一脸谄媚的神色,朗声道:“大王,臣以为,周德荡然无存,天命在吴,大王天命所归,正宜尊帝号,御极于天下!”
“臣附议!”
大行令阳虎附和道:“大王文治武功,虽齐桓晋文,虽不能相提并论,成汤周武,稍逊风骚。”
“大王功盖三皇,德过五帝,尊号‘吴帝’,最合适不过!”